文章目录[隐藏]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或者更直白点,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些思维方法,为行动管理提供思维支持。
关于求知
大学说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劝学说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典型的部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关于自律
左传说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魏征说
魏征,唐朝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在魏征所有谏言中,尤以贞观十一年上奏的《谏太宗十思疏》和贞观十三年上奏的《十渐不克终疏》两篇疏文最为著名,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世师表“。
魏征提出“十思”,让唐太宗自检。其内容是:“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十渐不克终疏》,从十个方面作了对比,希望唐太宗继续保持贞观初年的勤俭、质朴、谨慎的作风。他一生崇尚廉俭,反对铺张浪费,曾向李世民谏言200余事,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宁”等治世名言,劝谏太宗施仁政、心怀天下、从谏如流、以民为贵,亲贤臣远小人等。终其一生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明说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典型的部分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关于行为
勒庞说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斯托纳说
群体极化,社会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关于素养
蓝斯登原则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h.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关于统御
刺猬理论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这条首领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记住经常使用,它会让你事半功倍。
洛伯定理
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关于沟通
斯坦纳定理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那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s.t.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
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l.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关于协调
氨基酸组合效应
组成人体蛋白的8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7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
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关于指导
波特定理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提出者: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蓝斯登定律
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比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权。
吉尔伯特法则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提出者:英国人力培训专家b.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权威暗示效应
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关于组织
奥尼尔定理
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
提出者:美国前众议院院长奥尼尔
点评:只有能切身体会到的,群众才认为是真实的。
定位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开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点评:凡是自己认定的,人们大都不想轻易改变它。
艾奇布恩定理
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
提出者:英国史蒂芬约瑟剧院导演亚伦。
点评:摊子一旦铺得过大,你就很难把它照顾周全。
关于培养
吉格勒定理
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提出者:美国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
点评: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养不成才。
犬獒效应
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
点评:困境是造就强者的学校。
关于选拔
近因效应
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
点评: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酒井法则
在招工时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方法,不如使自身成为一个好公司,这样人才自然而然会汇集而来。
提出者:日本企业管理顾问酒井正敬。
点评:不能吸引人才,已有的人才也留不住。
美即好效应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
点评: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关于任用
奥格尔维法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提出者: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
点评: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皮尔卡丹定理
用人方面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提出者: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
点评:组合失当,常失整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
关于激励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点评: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马蝇效应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点评:有正确的刺激,才会有正确的反应。
倒u形假说
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也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林。
点评:1、激情过热,激情就会把理智烧光。2、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使人执着。
关于调研
特伯论断
在数字中找不到安全。
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w.s.特伯。
点评:数字是死的,情况是活的。
摩斯科定理
你得到的第一个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摩斯科。
点评:刨根得根,问底知底。
关于预测
罗杰斯论断
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
提出者:美国IBM公司前总裁p.罗杰斯。
点评:只想随波逐流,难有理想彼岸。
萨盖定律
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几点了。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p.萨盖。
点评:若选错误参照,必无正确比较。
隧道视野效应
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点评:1、不拓心路,难开视野。2、视野不宽,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
关于目标
巴菲特定律
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
提出者:美国股神巴菲特。
点评:1、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2、特色不特,优势无优。
古特雷定理
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w.古特雷。
点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关于计划
列文定理
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p.列文。
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弗洛斯特法则
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提出者:美国思想家w.p.弗洛斯特。
点评: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来。
关于参谋
波克定理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
点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韦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遥。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点评: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关于决策
福克兰定律
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d.l.福克兰。
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王安论断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点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关于执行
格瑞斯特定理
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
点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吉德林法则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
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临界点效应
冰在超过0℃之后就化成了水,水在超过100℃之后又变成了水蒸气。物理变化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临界点,在其前后物质的状态和性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刚开始往往难以看出变化的痕迹,但当温度等外部环境超过一定标准,达到临界点之后,往往就会产生新的物质。
点评:不能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就会吃尽失败的苦头,而要想跨越生命的临界点,我们可能就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但是,只要你能够忍受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灿烂升起。
卡瑞尔公式
卡瑞尔公式的全称是卡瑞尔万灵公式,其内容是指:唯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上。
如果你有了烦恼,你可以用卡瑞尔的万灵公式,按照以下三点去做:一、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此分析为次选项)二、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失败心理作祟)三、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流程分析)
蔡戈尼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又称蔡加尼克效应) 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点评: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格尼克效应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但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方面,不做完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你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等。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由曾任职于英特尔公司高级行销主管和副总裁威廉·H·达维多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的。达维多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点评:要保持领先,就必须时刻否定并超越自己。
蜕皮效应
蜕皮效应是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划地自限。只有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才会超越自己,发展得比想象中更好。昨天过去了,今天只做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暂时不管。
点评: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实例证明,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昨天,开创明天。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现金,有流通的价值。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点评:在心理学上有一定根据,即负面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要打破墨菲定律的“诅咒”,就要有坚定的自信,稳定的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肯定式的语言做表述,对自卑感等负面情绪或不良念头采取零容忍策略,一旦察觉立即打消。即便遭遇挫折,也要有“尽人事听天命”的觉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勇敢应对,始终以正面、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关于信息
沃尔森法则
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
点评: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塔马拉效应
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关于监督
小池定理
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
提出者: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
点评: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赫勒法则
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
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